本篇文章1292字,读完约3分钟

土托麻饼正在制作。

看山,看水,记得怀乡。这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发展境界。如何珍惜非物质历史遗产,延续城乡文化文脉,已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

沙坪坝;看山望水记乡愁 打探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

在中国第十三届“文化遗产日”前夕,6月8日至6月11日,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博览会在我区举行,展示了我市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掀起了一股“非遗”热潮。

沙坪坝;看山望水记乡愁 打探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

唐华、麻饼、火锅、发霉的豆腐、麻辣鸡块、米糖、老川牛肉...令人垂涎三尺的“非物质遗产”,以及即将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的面塑、连环漫画、山毛榉、剪纸、布艺和竹编,再次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不仅让公众感受到了巴山和丽水的美丽,也让公众感受到了这里的美丽

沙坪坝;看山望水记乡愁 打探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

老四川:20世纪80年代的“潘阳”餐厅

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重庆记忆中,80年代和90年代的“老四川”不得不提。

“老四川”是重庆著名的老字号酒店。它的前身是20世纪30年代初重庆的一个牛肉摊。因为牛肉好吃,它的名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传播开来,甚至在著名的小说《红岩》中,它又跑回了“跑龙套”:甫志高专程到“老四川”买牛肉给妻子送回家。

沙坪坝;看山望水记乡愁 打探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

重庆解放后,“老四川”开始逐渐扩大,改革开放后,“老四川”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古老的四川餐馆采用了空中部的风格,使用天然气。在当时的重庆,拥有这两样东西的餐馆很少。

沙坪坝;看山望水记乡愁 打探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

餐厅的装饰除了超前意识之外,也很有特色,如模仿民族风格的拱门式入口和入口处的铜牛雕像,都是80年代重庆“小资产阶级”的熟悉面孔。

东溪豆腐乳:一张散发着千年芳香的响亮名片

人们对腐乳很熟悉。在东西,当谈到地方特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东西豆腐牛奶。当地一直在唱这样一首民歌:“东西发霉的豆腐,有我陪着它;闻起来很臭,吃点熏香。我三天不吃我的心。”民歌中的“霉豆腐”实际上是东西豆腐奶。

沙坪坝;看山望水记乡愁 打探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

据记载,东溪豆腐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1300多年来,人们一直保持着生产这种豆腐的传统工艺。2011年,东溪腐乳生产技术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溪腐乳荣获重庆市“名优产品”称号和中国老字号服装创意大赛银奖,可谓家喻户晓,成为古镇响亮的名片。

沙坪坝;看山望水记乡愁 打探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

秀山竹编:老重庆的童年记忆

竹编是指将竹子切成粗细均匀的竹丝,用手工编织成各种精美的生活用具或工艺品,如竹篮、篮子、帽子、簸箕等。,这是许多人年轻时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沙坪坝;看山望水记乡愁 打探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

秀山竹编始于清代康熙时期,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是当地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过去,人们用竹子来挡风遮雨;用竹篱捕捉多余的猎物和幼鸟;编织各种农具和日用品;熟练的工匠和民间艺术家用竹条编织有形的艺术品,赋予竹编以深厚的文化内涵。

沙坪坝;看山望水记乡愁 打探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

记者笔记

在这个高速、快节奏的时代,一些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成为生活中无法承受的“快”。一些古老而珍贵的民间文化,简单而朴素的乡村慢生活,传承了几千年的味道,也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沙坪坝;看山望水记乡愁 打探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非基因遗传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决心和耐力。也许正是这种根植于内心的文化情感,使他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能够接过非遗传的接力棒,延续民间的千年文脉,让无数代人慢慢结晶的民族文化在美丽的重庆农村生根、开花、结果,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沙坪坝;看山望水记乡愁 打探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