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107字,读完约18分钟

斯托雷,资料图

“事实、数字、道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不足以证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无法描绘几十万参加长征的部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 ”。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艾尼斯·卡拉莱( agnes smedley,1893-1950 )是美国着名的信息记者、战地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她1928年末来到中国,一呆在中国就是13年了。 斯托雷随八路军奔赴前线,期间撰写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在反击》等着作,被誉为“为数不多的熟悉中国事实真相的作家之一”。 斯托雷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后,与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期间收录的关于中国的通讯报道被认为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宝贵贡献”。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斯托雷和长征书

斯托雷一直关心中国革命。 1934年斯托雷在莫斯科出版的《中国红军在前进》一书是继斯诺之后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红军实际情况的书。 安娜·路易丝·斯特朗曾说过,在30年代的上海,斯卡姆是唯一了解中央苏区和红军情况的人。 斯托雷自己说,她的《中国红军在前进》是《史话》,是根据中国革命领导人参与的实际大事写成的。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1936年4月25日,冯雪峰从陕北瓦窑堡带着党中央的使命秘密来到上海,从26日开始住在鲁迅家,史泡沫特莱连续采访冯雪峰说:“一连几个星期,每天晚上我和他坐在一起,记录了他的谈话。 他的叙述平静而真实,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充满苦难不屈的景象。 ”。 斯托雷知道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不是一部分片段。 冯雪峰告诉斯凯姆红军急需医药救济。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从冯雪峰获悉红军长征经过后,史沫特莱在《字林西报》上,写了一篇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新闻的稿子,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红军长征。 她把长征表现为“伟大的史诗”。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斯托雷一直关注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和长征的真相,大量采访冯雪峰这样长征的亲历者,在延安面对面采访红军总司令朱德和其他领导人,了解红军长征的苦难和勇敢,红军成长迅速发展的历史、长征的过程,以及许多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之后,这位充满正义的国际主义战士用手中的钢笔,如实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真实,呈现出红军长征的气魄壮举。 在后来朱德写的传记《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她把红军作为书中最重要的篇幅,在书中设置了《长征篇》,对红军长征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报道,帮助国内外人民了解真相和长征。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斯托雷在采访朱德将军后,在为他写的纪实文学《伟大的道路》中,再次展示了长征的险阻和胜利。 “长征是军事史上唯一的事。 与长征相比,他越过了汉尼拔的阿尔卑斯山,在“历史小剧场”中失去了光辉。 ”。 斯托雷用纪实文学的笔调,生动详细地写下了长征中苦难、红军内部斗争、小趣闻。 气势磅礴,热泪盈眶,生动幽默,充满乐观的气氛。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概况

80多年前在中国发生的二万五千英里长征是一部伟大的史诗。 据斯托雷介绍,红军长征是整个军队穿越一万二千英里平原、大河、高山的历史性行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逃避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进行战术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两年来,红军长征辗转14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留下和训练了革命的基干力量,为中国革命大本营向西北转移,开展抗日战争,迅速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长征从1934年到1936年,红军战士冲破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起了战术转移的凯歌。 红军长征是人类近代战争史上凡人所写的英雄史诗。 “长征从江西和福建开始,穿过辽阔的平原,穿过奔腾湍急的大河,终年攀登积雪的山。 史沫特莱说:“这条路约2万5千里。” 朱德同志因为与张国焘作战,辗转于康藏边界,是最后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长,实际上走得更远了。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长征开始

长征开始之初,朱德是这样说的。 1934年9月初,经过长期规划,中共中央将各部队主要政治和军事干部召集到瑞金,通知了撤出的计划。 10万名男性和35名女性被选为长征,其中80%是身经百战、纪律严明的老战士,其余的是党和政府干部、在革命运动中积极活动的老百姓。 江西省剩下的武装力量有周建平第二十四师团的五千人。 福建红军3,600人江西军区红军2,400人赣南红军为二千四百人,江西东北抗日先锋队一万五千人。 另外,留下约2万名受伤者,分散在山区医院。 康复后,这些人相继出院寻求就业。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中央红军兵工厂的总工程师和史泡特莱谈了当时组织撤退的经过:他于9月底接到了摧毁一些重型军工设备和大炮的命令。 执行命令后,兵工厂分为6个单位,一个继长征后,剩下的5个分散在江西和福建5个不同的地区。 100名军事人员参加了长征,剩下的机器分散在苏区各地。 军需相关人员和500名赤卫团分别由连队组成,长征时期经常携带军需品和军需品。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军事人员各有五斤粮食,各有一根扁担,扛着两个小箱子的弹药和手榴弹,有些扛着大灯油桶,里面装满了我们最重要的机器和工具。 每个人的包里都有三双军用毛毯、被子、棉军装和结实的布鞋,前面有鞋带,后面有铁手掌。 老百姓也给我们送了干辣椒之类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杯子,筷子插在绑腿里,帽子顶上缝着针和线。 全员拿着晴雨两用斗笠帽,两块竹子夹着油纸。 很多人包里插着伞。 每个人都有步枪。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中央红军兵工厂的总工程师告诉史泡特莱,参加长征的人,都是相同的服装,相同的装备。 全员都有枪。 月15日晚,红军出发,穿山向西南进军,老百姓为之送行。 长征命令是由朱德将军发布的。 第一纵队是红军大学的连队,由校长叶剑英亲自指挥。 之后是总司令部、革命军事委员会、党中央委员会。 后面是苏联政府、党员、共产党员、反帝联盟的一些人。 之后还有供给部、工兵部分、印刷工人、印刷机和器材、政府货币工厂、医疗队、红军的被服工厂、向各部门运送物资的长队。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冲破四条封锁线

10月21日,红军第一、第三军团在信丰地区冲破敌军第一道防线,11月3日,红军通过第二道防线,10天后,在粤汉铁路附近通过第三道防线。 进入敌地以后,红军为了不偷袭,经常夜间行军。 穿过江西后,沿着湘粤桂边区的群山前进,光是涌向湘南的敌军就有9万人,军阀害怕第一、第三军团和贺龙的红二军团紧随其后,一气之下在8个县实施了焦土政策。 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强行军,占领城镇,保卫村庄。 没收地主和官员的财产,充分补充我们的粮食,把剩下的分给贫农和城镇贫民。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长征不仅孕育了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孕育了伟大的民间文学。 在红军各级百余人写的故事、诗歌、特写、日记编成的两卷书《长征》中,史泡特莱每次经过部队狭窄危险的山路,通过狭窄的关口,走过小桥,或者游过冰封的小河,我们都受到了最痛苦的考验。 这时,先头部队放慢速度,后面的人不得不一步一步停止。 不能前进也不能坐下来休息。 有些人站在那里睡觉!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贵州战役

1935年1月,红军遭受相当大的损失后,冲入贵州,破坏敌军防御工事,强行渡河乌江,占领省会贵阳和重庆之间川黔公路的遵义城。 那时,蒋介石从沿江各地征调军队,修筑障碍物,加强川江各渡口的工程,不让红军渡河到江北。 朱德将军表示,贵州充满蒋介石的20万精锐部队,蒋介石亲自来到省会贵阳,就地指挥。 红军完全击溃敌军5个师,吸收了约2万名志愿入伍的新兵,4名活跃的政治工作者入侵贵州村镇,召开群众大会,组织人民。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朱德将军继续向苏莱讲述贵州战役。 他说到了4月,敌军已经从北、东、南三个面包包围了贵州。 云南军队也集结在贵州南部,通往云南的西路漏洞百出。 红军顶不住这样沉重的压力,突然于5月1日向西推进,经过朱德以前熟悉的山区,进入滇北。 为了在部队发现敌人轰炸机之前渡过川滇边界的金沙江,林彪一师假装攻击昆明,为了把敌军和敌机吸引到那个方面,红军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中国红军途中伤亡惨重,许多人留下游击队,因此通过彝族地区向北进军时,剩下的不过六七万人。 史泡特莱写道,正好七十二年前,四恨太平军也曾沿着这条路长途旅行,越过不长草、无水滴的火焰杯。 董必武为了安慰红军战士的孩子们,讲了孙悟空去西天通过火焰杯的故事。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红军战士口干舌燥,在周围梯田和甘蔗田稀少的村子里发现了水,在其他地方潺潺的河水里洗脚,“沐浴在微弱的月光下”,在柔软的沙地上铺开军毯子,“眺望月色,叙旧”。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为了与彝族人建立友谊,参谋长刘伯承将毫不犹豫地与黑彝酋长血战联合。 熟悉彝族语言的红军人将上前与黑彝族领袖见面。 在一个叫海子边的池沼旁边,领队与刘伯承见面并开始了对话。 于是黑伊的首领和他的战土一起护送红军穿过他们的地区。 黑彝首领和他的战土一起护送红军穿过他们的地区,到达边界后,他派出20名白彝带领红军北进,返回家乡。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红军要穿过彝族地区的深山密林,直奔万马奔腾的大渡河,蒋介石要飞到四川成都,像消灭太平天国的石达开一样,在那里“一举消灭”红军。 朱德后来下达蒋介石的命令,对斯托雷说。 “我们体现了马克思的名言。 可以说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情已经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以悲剧的形式出现,第二次以喜剧的形式出现”蒋介石在成都等了好几个月,历史却没有重演。 ”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过大渡河飞越泸定桥

5月底,先头部队林彪一师去了大渡河的安顺场渡口。 这个渡口有当时的石达开和太平军灭亡的地方。 1935年5月底,先头部队林彪一师在安顺场召开大渡河。 这个渡口是当时石达开和太平军灭亡的地方。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朱德也说了林彪先头部队先来这里,小时候的旧织布工给他讲的石达开的革命军的故事。 到了第二天,全师渡河,北岸敌军碉堡落入红军手中。 主力部队跟上了。 但是,敌人的轰炸机也出现了,开始轰炸渡口和安顺场。 其他可以过河的地方只有上游泸定的古代铁索桥。 泸定铁索桥旁也有川军防守,工程坚固,但主力部队过桥时,林彪的先头师可以从后面袭击敌军。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二手队分别在两岸向西行进,互相打着信号。 离泸定桥还有几个小时的路程,林彪的师落在后面,他们示意和敌军发生了遭遇战。 主力部队依然勇猛前进,于5月30日凌晨到达泸定桥。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朱德将军谈到了这座有名的吊桥。 约20根大铁链由两岸石柱连接而成,充满敌人碉堡的泸定村矗立在河的北岸,南岸仅有几家孤立的房子。 敌军早就准备好了欢迎红军的方法,把桥上的桥板全部拔出来移动,只剩下离北岸100米的地方还没抽。 这样一来,这座200米长的桥上只剩下铁链,在奔腾咆哮的河上空500英尺处摇摆。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林彪的一师还没来,不能再耽误任何时间了,得铺新桥板过桥。 部队开始在附近的森林里砍伐树木,收集起木板、门板和桥板作用的材料。 然后呼吁组织突击队,准备过桥。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部队全体人员都愿意参加突击队,任务被交给了马大珠排长一排。 然后选择第二排然后出发。 两列人把枪、刺刀和手榴弹绑在身上。 双手交替向前移动,径直向北岸前进。 红军机枪组成掩护火网,工兵部队也拖着树干过桥,铺设桥板。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全员屏住呼吸,盯着突击队前进。 突击队到达桥北的桥板时,敌人立刻把煤油倒在桥板上放火。 士兵们开了火,把手榴弹扔到敌军中间。 更多的人来了,火焰燃烧了他们的衣服,在他们后面,是同志们震天的呐喊。 在喊声中,脚下只有“/h/”的桥板“咔嗒”地掉了下来。 整个桥向前冲锋,是踏着火焰前进的人。 敌人退到了他们的第二道防线,但是林彪一师突然出现在他们后面,战斗结束了。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泸定桥的战争持续了一个小时。 17人阵亡,许多人因烧伤受伤,其中有些烧伤严重。 战斗中,毛泽东和朱德并肩站着。 朱德总是不出声,一动不动,就像石像一样。 他说:“他知道红军的命运将在目前决定,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英雄将在这里消亡,20世纪的中国工人和农民将在这里胜利。 ”。 斯托雷以她惊人简洁的笔触,描绘了指挥家沉稳、高贵的形象,也描绘了生动的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困难和勇敢形象。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翻雪山过草地

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芦山、宝兴防线,越过长征路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中央红军为了最后进军中国北部,计划和来自四川的红军第四方面军汇合。 地图上,从大渡河到懋不到100英里,但7周后,两支部队在那里汇合了。 只是为了翻雪山,准备了十天。 越过后,又休养了一个星期。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一位红军政治工作者告诉史泡特莱,最难攀登的山是库卓山。 虽然并不像其他山那样达到千仞,但山上的森林很密集,连光都不透射。 部队在大雨中爬上这座山,地面泥泞,身体陷落到臀部,爬上树枝才能拔出来。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夹金山就更糟了,很多红军同志认为这是最难爬的山。 金山终年积雪。 山谷里挂着巨大的冰柱,到处雪白,寂静笼罩。 红军战士身上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每个人拿着十天的粮食和柴火,装在干粮袋里,斜背在肩上。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红军政治官员告诉标量勒说:“如果能买到米,就不会受那么大的罪,死亡也不会那么悲惨。” 主食从大米变成老二,会给军队带来痢疾和各种胃病。 吃了老二,也就这样拖出来——消化不了。 另一种折磨是虱子。 在老百姓茅草屋过夜,虱子就像从地里出来一样,向我们发起全面攻击。 所有人都有虱子,所有人都会抓虱子。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董必武给史沫特莱讲了越过金山的情况,讲得最具体:红军随着山顶附近的缺口,径直向上爬。 红军爬得越高,又碰上了可怕的冰雹。 空呼吸变得稀薄,呼吸越来越困难。 说话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冷得连呼吸都冻住了,手和嘴唇都冻成紫色了。 有些人和牲畜一步也走不动,掉进冰川里,从此诀别。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越过金山时,坐着屏住呼吸的人,当场冻僵,疲惫不堪的政治工作者用手势和拍打让大家继续前进。 董必武估计从山脚到山顶总共有80里的距离。 红军战士死在这里就有数百人,他们试图坐下来休息和呼吸,从此就站不起来了。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越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 两主力红军汇合后,总兵力达到10万多人,士气高昂。 但是,张国焘以各种借口延缓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并通过改组党中央和红军总部进行威胁。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越过雪山到达大草原,大草原位于康藏边界地区的高地,一望无际,长达数百英里,而且是没有路的湿地。 一天又一天地去,环顾四周,红军看到的,除了无边无际的野草以外,什么也没有,但野草下面却有几英尺深的沼泽。 这里什么也没有。 只有无边无际的野草。 天空空永远笼罩着阴沉沉的乌云,将大地衬托在黑暗的地狱里。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红军通过大草原的东部边缘,这里的沼泽很浅,而且总是有部落骑兵偶尔走过的狭窄土地。 每个人身上有8天的粮食和柴火,走在前面的林彪第一方面军有竹批,为后续部队搭建休息处。 每个人拥有的食物是小麦和茶。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毛盖附近友好的部落人民曾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因为这更友好。 他们告诉红军战士,如果不穿袜子和羊皮衣服,一定会冻死。 红军尽了最大努力准备周全,却没能给这么多人买羊皮衣服和毛衣。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正要进入大草坪时,红军从后面听到了枪声。 一队部落骑兵追上红军掉队散兵,抢枪,第一天红军行军10个小时后,躺在狭窄寒冷的小路上睡觉,拴着身体两侧的长草做帐篷。 第四天,他去了膝盖深的沼泽,继续下沉,马不停蹄地拉和打,终于挣脱了双腿。 乌云很低,除了野草沙沙作响,这是一片寂静地带。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在红军战士眼里,大草坪是双脚总是湿漉漉的地方,是马掌脚印很快消失的地方,是人和马即使掉进大草堆的泥泞里幸运地被拽着,也不得不在寒风中战栗的地方。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的第一支红军中队通过了大草原,一年后,朱德率领的红军其余部队也通过了这片可怕的地带。 离开红军草坪时,只剩下破烂不堪、瘦骨嶙峋的部队。 千万人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却能接连打败军阀部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顽强、最强壮、最有政治觉悟的老战士,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强队。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过了大草原后,通过敌人的封锁线遇见了汉族农民。 红军战士说:“他们认为我们疯了。 我们抚摸他们的家和土地,拥抱他们,我们跳舞唱歌,流泪。 ”。 红军战士以轻视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克服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历尽困难,终于在8月底之前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左路军也于8月20日通过草坪到达阿坝。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长征的胜利

1935年10月20日,在与胡宗南部队、马家军、东北军几次牵手后,毛泽东的队伍终于到达陕西省北部,与刘志丹指挥下的1万红军游击队汇合。 年以后,1936年10月6日,朱德率领其他红军部队沿着差不多相同的长征路线在甘肃南部的徽县,与林彪的第一方面军取得了联系。 史诗般的长征结束,离开江西宽田的时间正好是两年零一个月十九日。 在斯卡姆眼中,再次合二为一的有战斗力的红军约8万人,与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离开江西时的战争力量无法相比。 自从来到西北平原和山区,它就是一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强队。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被认为是军事史上唯一的壮举,是人类忍耐的巨大考验。 但是,红军战士在这样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惊人的乐观主义,所以斯诺称赞他们是“神也赢不了的中国军队”。 斯托雷画完雪山草地后,一个士兵想补破军服,但找不到针,他喊道:“是谁在长征时偷了我的针?” 另一个士兵笑着回答。 “也许你是为了发财,送给哪个村子的女儿的! ”。 一个士兵想起草坪后没有吃的困境,说:“过了大草坪,什么也没吃。 把村里的老鼠吃掉了,对不起猫狗。” 这样的士兵,在古代歌颂远征军的史诗中,也没有人把充满乐观精神和幽默情趣的军人描写得如此潇洒。

“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由于斯托雷多次追随红军作战,在红军中度过岁月,她善于深刻把握人民军的内在精神,描绘战争场面和士兵形象,他的作品气势宏大,场面鲜明,人物生动,语言朴实,准确,引人注目 长征路上的苦难,是今天的人无法想象的。 幸运的是,史泡特莱从长征的亲历者口中,为我们留下了这沉郁、悲壮、充满气魄的一页。 让后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们是如何挑战严酷的自然,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壮举。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史沫特莱眼中的红军长征”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7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