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78字,读完约15分钟

赵小维人文清华讲坛

她是在紫禁城下长大的北京女孩

也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徒弟。

她倾听峨古城楼的咏唱

或者一角倾斜颓废殿基的灵魂诉求。

因为她,六和塔神采依然,

因为她,雷峰夕照再现了西湖。

她从圆明园的废墟出发,十余年倾注了心血。

实现“万园之园”的数字复原。

她是古建筑的守护女神

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50余载

是为了保护千年前流传下来的深耕而肥沃的土地。

她是优秀的中国建筑史学者

郭黛姮。

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目前中国建筑史行业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 担任北京圆明园研究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她的师来自建筑史大师梁思成,从1960年代开始从事古代建筑史学术研究,在“建筑法式”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多个不同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持过杭州六和塔、雷峰塔重建工程、珠海圆明新园设计、登封少林寺扩建、北京恭王府修理、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计划、圆明园数字复原等项目。 今天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在虚拟世界中复活,源于创始人郭黛姮的执着和倡议。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160年前,“万园之园”圆明园被大火摧毁了。

二十年前

梁思成弟子建筑史学家郭黛姮教授

我开始全面研究圆明园

10000余份历史文件

4000张复原设计图纸

2000台数字建筑模型……

稀有的宝圆明园至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年10月20日19:00

人文清华讲坛

八十四岁的郭先生

谈“万园之园”的前世

再现中国皇家园林的盛世容貌!

我第一次认识了紫禁城脚下的古建

1936年10月1日,郭黛姮出生于古都北平。 在四合院长大的她,中学在紫禁城脚下的北京第一女子中学上学,在学校的体育课上经常在紫禁城的墙外跑步,在午睡前练习。 学生时代的郭黛姮,每天背着书包穿梭于巷子里的青砖灰瓦,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和韵味,潜移默化地渗入了她早年的生活体验。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新中国成立当天,郭黛姮穿着最美的花裙子花衬衫,站在天安门旗杆下听开国大典的演说,看到红旗在天安门前飘扬了很久。 “建国之初,建筑学缺乏人才。 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师说要建设新中国。 大家可以学习建筑,跟着梁思成学习。 郭黛姮牢记这句话,说:“从今以后,我走在街上看《巨大的东西》,我觉得这些建筑物也值得考虑。 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 里面是什么样的? 我将来如果能学这个的话,把它们弄清楚也像学问一样。 ”。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1954年,郭黛姮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1958年,为了准备新中国成立10周年,清华大学参与了国庆节工程设计,当时清华建筑系为6年制,本科4、5年级全部投入国庆节工程的建筑设计,最后清华大学制作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设计方案中标。 四年级的郭黛姮参与了中国革命史博物馆的设计工程,亲自制作了施工图的一部分。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中国革命史博物馆

师从梁思成那里,受益终生

1960年,郭黛姮留下学校教师,被分配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史教室,从事古代建筑和园林研究。 “当时我的同学都来一线,做建筑设计。 但是,我要搞历史,所以不知道怎么做。 你不是在读古书吗? 整天看古人的著作能创造历史吗? 我当时也不太清楚。 ”。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郭黛姮的疑惑于1962年得到了解答,当时她成为梁思成先生的助教兼科研助手,成为“建设法式”研究课题组的成员。 《建筑法式》是宋代李戒律编纂的建筑学著作,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建筑技术书,但困难的是,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上学时,决心从父亲梁启超那里收到这本天书,并解读它。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梁思成先生专集《法国式注释制作》

当助手几年间,梁思成的言传身教给郭黛姮带来了终身的利益。 梁思成说:“与其读跋千篇,不如瞥一眼原画……文斯的目的是研究建筑,蜀开始得到那扇门。” 这句话本来就是形容古画的研究,意味着读前人写的跋文千篇,比起窥见原画的真实面貌,建筑史研究也是如此,阅读古书在理论上需要联系实际。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梁思成,林惠因在20世纪30年代说。 “无论是哪座巍峨的古城楼,在一角颓废的殿基灵魂中,无形中诉说、歌唱、时间上不确定的变迁,从温雅的孩子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 》当时郭黛姮和梁思成一起去河北赵州桥考察。 梁思成指着桥上扶手板的雕刻,“这座桥扶手板上雕刻的龙纹很生动! 你用手摸——所有的面都不是平面,而是拱形,包括桥栏杆扶手的表面——这样的雕刻很丰富。 ”。 在通往古建筑血脉的细微感觉中,郭黛姮读取了文物的“生命”。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1962年,郭黛姮和梁思成在赵州桥拍照。

1987年,梁思成主办的郭黛姮参与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这也是中国自然科学行业的最高奖项。 1988年,她参与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和文物建筑保护”项目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郭黛姮等人编的《一代宗师梁思成》

半辈子保护中国古建

文革结束后,清华大学恢复了研究生的招聘,郭黛姮回到了原来的教室,继续梁思成先生的未完事业。 “我被《文革》误了那么好的时间,所以打算找回来。 我感觉这十几年的时间都在浪费。 ”回到古建筑研究行业,郭黛姮犹豫不决地充满了志向。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郭黛姮年轻的时候在长城考察。

20世纪91年代,郭黛姮开始进入古建筑修复行业,从1991年开始主持杭州六和塔修理。 “千年浮屠”六和塔经过风雨,本体还不错,但由于屋顶多年漏水,木结构已经严重破损。 六和塔怎么修理,当时非常有争议。 一个方案是拆除修理,另一个方案是保持郭黛姮团队提出的原样。 “梁思成说旧建筑必须旧。 消耗大量人力物资来重新面貌,不是修理古建筑的目的。 ”。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郭黛姮的建议被甲杭州市文物局采纳。 六和塔外观为13层,其中有6个结构较暗的层,在原样保存的基础上,通过在较暗的层上安装钢紧固件、追加钢柱、在基底层上追加防湿层等方法,使古塔“延年益寿”。 “六和塔是我国最早的,是按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标准《威尼斯宪章》翻修的古塔,在这座塔上可以看到宋代的炼瓦塔心、清代的外廊一侧,保存了历史变迁的状况,明确了古建筑作为历史新闻载体的作用。 ”。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郭黛姮(前排右3 )和修塔队在六和塔施工现场。

郭黛姮主持修复的六和塔

2002年,郭黛姮再次来到西湖畔,主持杭州雷锋新塔的建设。 与六和塔的风貌还不同,雷峰塔于1924年倒塌,只剩下遗迹,关于能否在遗迹上建设“新”塔的争论不断。 郭黛姮一贯打破了“文物不可修复”的状况。 她认为应该先处理是否应该复原。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看文物价值中的“感情价值”,她寻找历代人对雷峰塔的许多咏唱诗,这些反映了雷峰塔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现代杭州人大的提案也多次要求雷峰塔的建设,其实是维持“乡愁”的热情。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我们在清洁保护遗迹的基础上,根据考古发掘的塔基、原塔轮廓的绘画和照片,设计了钢结构的新塔。 》雷峰新塔建设项目使用穿越结构,当场创建保护中国古塔遗迹全国第一,以前传来的形式古塔使用现代钢结构技术建设全国第一,近年来新建设的塔类建筑中铜材最多,铜饰面积最大。 新塔不仅会成为保护遗迹的构筑物,还会补充千年流传下来的西湖十景的“雷峰夕照”。 雷峰塔的“再生”中,历史的传承、时空的对话、人们的审美期待、旅行的功能诉求交织在一起。 这个项目获得了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全国第11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等奖。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雷锋塔重建后,“雷峰夕照”重现。

郭黛姮主持的另一个重要的古建保护案例是2006年开始的嵩山古建筑群整体保护计划。 与六和塔、雷峰塔的单体建筑改建不同,郑州市开始了将嵩山古建筑群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郭黛姮团队判断嵩山古建筑群的核心价值,制定了系统的保护框架,强调了遗产项目的“突出普遍价值”。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中岳”尊贵的嵩山,庙、寺、塔、台、书院等数量多,个性突出,是中国历史建筑群中剩下的种类最多、建设时间最长、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 郭黛姮认为,嵩山古建筑群在中原地带的延长,“真实反映古代中国人坚定的“天地中”理念的长期文化魅力,在中华文明的迅速发展史中占有核心地位”。 年,嵩山地区由8处11座历史建筑组成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嵩山史建筑群保护计划

万园之园光辉再现

在郭黛姮和古建筑莫名其妙的缘分中,圆明园绝对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郭黛姮和圆明园的缘分可以追溯到60年代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时期。 当时的圆明园被荒草和稻田复盖,郭黛姮踏入这个无人津的遗迹,寻找剩下的山形、水系,散布在民居、猪圈、山林、水岸之间的残桥、假山、叠石、地基、石刻,一边感受沧桑的岁月,一边想象中干隆“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郭黛姮教授“圆明园四十景”图的景观。

真正致力于圆明园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末。 那时,郭黛姮主持珠海景点圆明新园的设计工作,选择圆明园四十个场景的十八景恢复,“一时惊讶”。

在郭黛姮眼里,圆明新园的重建依然无法真正再现圆明园的光辉,进入千年,申报了“圆明园资料研究”的课题。 “当时的设想是建立关于圆明园的数据库,但其实电脑的概念很模糊,没有具体的计划。 ”但是之后,圆明园管理处想联系郭黛姮,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郭黛姮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圆明园的档案。

从那以后,在没有人迹的圆明园遗迹中,郭黛姮和学生们的身影很常见。 在一个高高的草丛中,他们摸索着前进,在这样的摸索中,上下天光遗迹的阶梯、杏花春馆遗迹的洞穴和假山、天然画遗迹的湖心岛等再现了天日。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中国园林的园林艺术从写实到写实地迅速发展,所有园林主人的审美理想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在私家园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王室园林中也一样。 团队全面搜索历史资料:内务府奏别针文件、可穿戴文件、起居注、控制诗。 深切关注格式房遗留图纸、簿等考古发掘的新成果,结果表明圆明园不仅仅是园林,从雍正到咸丰五朝清帝治国理政的中心,地位不亚于紫禁城。 圆明园反映了帝王的治国理想、审美情趣,也折射出政治和经济的一些变化。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3d复原的圆明园理政场所正大光明景区

随着圆明园挖掘的深入,“圆明园是否重建”的问题再次引起了巨大的讨论。 作为圆明园的守护者,郭黛姮反对全面重建。 “圆明园现在定性为考古遗迹公园,那是历史新闻的载体,如果把载体换成新的,就看不到原来的了。 ”。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如何“复活”遭受战火的圆明园? 从2009年开始,郭黛姮团队开始了圆明园的数字化研究。 他们采取各方面的研究方针,综合历史文化、山水环境、建筑艺术、园林植物、保护展示等各方面,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做法,使东西看不见的弊病。 将现有清代皇家建筑《建筑规例》中记载的“建筑规范图”初步数字化,研究了圆明园建筑与规范图的区别。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在圆明园的研究行业,现在我们是国内最认真科学的,真的遵循了圆明园的各种史料新闻。 」超过古希的郭黛姮率领80多名考古学家和学者教授展开学术攻击,1万余件历史资料,4000张复原设计图纸,2000个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积累的资料是汗牛充栋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3d复原的圆明园同乐园大剧场

3d复原的圆明园汇芳书院

在文献依据、图像史料依据、考古依据的多重技术支持下,郭黛姮团队完成了能够收集详细消息的全景区数字化复原事业,在圆明园建设园310周年之际,精确的数字复原景区达到全园总量的60%,团队“虚拟现实”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年,“回归万园之园”数字圆明园光影影展展开,带来数字文物和沉浸式多媒体时空室的新形式,建设具有极高艺术观赏性和感染力的体验型空间,在历史碎片中打开梦想与现实的交错。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回归万园之园”数字圆明园光影感影展

郭黛姮说:“圆明园的东西,我和它结缘,我想我会继续做下去的。”

远山如黛,迫近天地之间

年10月1日,是郭黛姮的80岁生日。 “远山如黛,山人基于筷子土,成千丈绝顶,迫近天地之间。 志存高远,厚重而不动,无忧无虑,长寿永恒。 ’当时学生的祝词也可以作为她一生的人和学问的写照。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郭黛姮80岁生日时和弟子们在梁思成像前拍照。

教清华园五十年,以前梁思成的年轻助手,现在也成了桃李满园。 在郭黛姮的学生眼里,他们的老师永远是“步伐很快”。 当时在浙江田野调查,六十二岁的郭黛姮健步飞着,尽管走在山的下坡路的最前面。 韩国学生惊讶地变成了天人,以为见到了武林高手。 又在古村考察,因为路很陡,学生本来以为郭黛姮晚了,到了目的地就知道她已经坐在那里等着了。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在香港东部西贡大浦地区的历史建筑调查中,许多年来学生都很高兴。 两个多月来,郭黛姮和团队一起吃饭,没有现代仪器的帮助,克服了陌生环境和语言障碍,背着测绘工具在村子之间走,依赖涩粤语和渔船谈判,回家后学生累睡,郭黛姮动手做饭 在严峻的环境下,郭黛姮率领的团队完成了香港政府要求范围内大面积的数据收集,以家为单位建立了详细的资源数据库。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郭黛姮进行实地调查

“前进需要目标。 有目标就要自己闯过去,但这可能不是别人已经有的老路。 这是突进的必要性。 一闯,可能就这样开天辟地。 如果你不冲进去,总是走别人的路就不行。 ”。 关于古建筑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新,郭黛姮教导学生反复率先、大胆探索,集中和创新也是郭黛姮学术生涯的重要特质。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2003年,五卷书《中国古代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分卷出版。

2003年,《东来第一山——保国寺》出版了。

2003年,《华堂溢采》出版了。

2007年,《干隆御品圆明园》出版了。

2009年,主编《远逝的光辉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出版。

年,郭黛姮,贺艳编著《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格式房图文件》出版。

年,郭黛姮获得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奖。

即使现在,她也没有停下来。

年,《南宋建筑史》出版了。

年,主持了登封图书、文化、博物馆的设计工作。

年,主持了洛阳明堂、天堂的重建设计。

年发行了“China’slostimperialgarden-the world’smostexquisitegardenrediscovered”。

她的弟子们为恩师献上“骘古鉴今,打造中国”的横幅,表达了对老师学术生涯做出巨大贡献的崇敬之情。

郭门弟子在恩师80岁生日那天献上了“骘古鉴现在打造中国”的横幅。

在郭黛姮的证言下,哪个古代建筑再次绽放芳华,保护一代中国人的记忆和乡愁。 “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大遗迹的人也不少。 有些人被列为考古遗迹公园。 对于这样的遗迹,即使进行保护架和虚拟再生,也不能在其上随意建造类似的仿造建筑。 对于有可能修缮的历史建筑,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利用原材料、原技术、原形式进行修缮。 ”。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郭黛姮先生近照

“古建筑不仅反映了具体的建筑物,还反映了其所属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可以在建筑中挖掘人的思想,包含的历史新闻非常丰富,这是因为有必要好好保护的。 》接受人文清华独家采访时,郭黛姮说:“大家不要花越来越多的钱盖奇怪的房子。 这不是中国建筑应该有的迅速发展方向,建筑师必须继承血脉,深入研究中国以前传入的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的转变。”。

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她相信“中国作为文明古国,随着国家的繁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一定会开出越来越鲜艳的花。”

衷心感谢郭黛姮提供照片

部分材料来源:清华大学,搜狐网

原标题:《“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骏古鉴今,中国建设》

阅读原文。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热门:“80后”建筑史学家郭黛姮:骘古鉴今,营造中国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