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8字,读完约4分钟

一个大裂谷给成千上万的村民带来了幸福

——涪陵区雾灵山乡以旅游为“媒介”,帮助农民增收

雾灵山乡村民搬迁安置点。记者李媛媛照片

巍峨无边的青山,长长的地裂缝,平坦的梯田...所有的风景错落有致,令人着迷。这里是涪陵区雾灵山乡的雾灵山裂谷。

《重庆日报》记者5月7日在这里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通过对雾灵山裂谷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仅有10平方公里的裂谷景区推动了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的雾灵山旅游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涪陵区武陵山乡以旅游为“媒”助农增收

以旅游业为中心,搬迁、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治理有序进行,数以千计的村民过上了更好的新生活。

“古伤疤”上的“旅游之花”

雾灵山乡位于涪陵区的东南端,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偏远的高寒地区。

大约2.5亿年前,地壳运动留下了一个“伤疤”——位于雾灵山乡时嘉沟村约10公里长的裂谷。经过自然进化,它形成了今天的壮丽景色。

“几十年前,这个村子想开发这个景点,但资金不够,所以一直被搁置。”武陵山乡宣传统战委员会委员庞酒泉介绍,2012年,在区政府的支持下,涪陵区旅游集团开始开发建设景区,旅游业发展迅速。

涪陵区武陵山乡以旅游为“媒”助农增收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涪陵娇鹿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动植物的保护。如今,行走在景区内,随处可见珍稀树种如黑楠、樟树、水杉等。"还有许多野生动物,如刺猬、野猪和猕猴."据庞九泉介绍,据统计,景区内有2000多种动植物。

涪陵区武陵山乡以旅游为“媒”助农增收

景区最高海拔近2000米,温度比山下低10℃左右。夏天非常凉爽,直到十月都是暑假的旺季。

旅游业如火如荼,特色农产品广受欢迎

雾灵山乡的初衷是通过旅游开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建设雾灵山裂谷景区。因此,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的逐步成熟,全乡的产业规划也随之调整。

"城里的游客来了之后,他们非常喜欢我们的土特产."庞酒泉说,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当地种植的传统玉米现已被糯玉米取代。此外,蔬菜、土鸡、野生蜂蜜等特色产业在高寒季节后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涪陵区武陵山乡以旅游为“媒”助农增收

如今,雾灵山乡许多村民的身份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从面向黄土的农民到天空的农民,他们已经成为销售当地产品的商人、开农舍的小老板、餐馆厨师、酒店保安...

涪陵区武陵山乡以旅游为“媒”助农增收

“我现在在景区的接待中心做绿化工作。离家只有10分钟的路程,月薪大约2000元。”雾灵山乡雾灵山村的王永福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他把原来种植的传统玉米改成了糯玉米,还种了6亩白菜和近40箱蜜蜂。此外,他在景区工作的年收入超过6万元,去年他成功摆脱了贫困。

涪陵区武陵山乡以旅游为“媒”助农增收

据初步统计,近年来,依托旅游业发展,雾灵山已转让土地11500亩,种植反季节蔬菜5000亩,糯玉米3560亩。其中,建卡贫困家庭开发蔬菜近160亩,糯玉米近400亩,土鸡3700多只,蜂蜜104桶。

涪陵区武陵山乡以旅游为“媒”助农增收

为了方便特殊农产品的交易,该镇还修建了占地3200平方米的雾灵山山货交易市场。每年夏天的晚上,村民和游客都会聚集在这里买卖农产品。

治理国家的幸福生活:年收入10万

在开发雾灵山裂谷景区的过程中,有100多户人家搬离了山区。该镇为他们规划了搬迁安置点,除了根据原有的房屋结构和面积给予一定的补偿外,还向每人发放了30,450元的搬迁安置费。

涪陵区武陵山乡以旅游为“媒”助农增收

在安置点,《重庆日报》记者见到了当地村民任志国。他刚从山里挖完野竹笋回来,指甲里全是泥。

“我每天都在山里找一条‘活路’,挖野生竹笋和兰花,买村民的糯玉米,然后卖给城里的游客。”任志国笑着说,今天他挖了45磅野生竹笋,赚了近200元。“我每年能挖两个多月的竹笋,光这一个就能赚2万元左右。”

涪陵区武陵山乡以旅游为“媒”助农增收

“我一年之内从村子里拿出了5万磅糯玉米!”任志国说,他的年收入约为10万元,这比以前在山里烧炭要好得多。“我还住在这么好的房子里,我以前都没想过!”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涪陵区武陵山乡以旅游为“媒”助农增收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2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