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1字,读完约3分钟

7月18日,烈日烤焦了大地,街道热浪滚滚。在塔山西街建材市场路口的树荫下,七八个“三轮”聚在一起等着做生意。

“三轮”是一个流行的名称,用来指用三轮车拉货物,扛在肩上和搬运工。“我们通常称我们为‘三轮’。过去,有人称我们为“伟大的”。反正他们都是靠劳动吃饭的!”来自安珠镇的陈兆国笑着说道。
陈兆国今年66岁,头发花白,身材略胖,笑容灿烂。他看起来像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然而,他已经做了十多年了。

烈日下的三轮车夫

“三轮”陈兆国正在烈日下等待工作。

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铜梁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出现在城市。三轮车、杆子和两根绳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劳动工具。如今,随着铜梁市的快速发展、城乡道路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快递物流的兴起,“邦帮”和“三轮”群体在城市中的整体就业呈现出下降趋势。现在,“三轮”这个数字主要出现在建材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特定领域。

烈日下的三轮车夫

陈兆国和妻子胡万荣在杜妍大桥附近租住。这对老夫妇有两个孩子,他们都建立了家族企业。每天早上六七点,陈兆国准时起床,去建材市场上班。他中午回到租来的房子,晚饭后来到市场。他一直忙到晚上六七点钟。

烈日下的三轮车夫

七月十八日早上七点左右,陈兆国接到了搬家的工作。“用三轮车把东西从建材市场拉到龙腾史圣小区,然后把东西搬到四楼。不到一个小时,我就赚了几十美元。”陈兆国心满意足地笑了。

烈日下的三轮车夫

陈兆国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他来到铜梁市,从老北门站到中南路找工作。当时建材市场还很小,只有老北门站很拥挤。“那时候,像这段时间,这条街上没有人在三轮,他们都去拉货了。当有很多人的时候,他们一天可以赚几百美元。既然城市很大,就有更多的建材市场。从塔山西街到迎春街和中南路,到处都是商店。有更多的卡车和三轮车拉着货物,生活不是那么好,但只要人们不懒惰,腿和脚是勤奋的。多一点耐心,肯吃苦,一天能挣几百块钱。”陈老爷子继续说道:

烈日下的三轮车夫

然而,也有一些“三轮”没有陈兆国那么幸运。有时“三个轮子”会在清晨来到市场,等上几个小时才开放。“没关系,如果有货,就拉它。”来自半阴镇的蒋兴云(音译)今年60岁,他曾在建材市场三轮拉运商品,并定期将瓶装水送到瓶装水配送点。

烈日下的三轮车夫

虽然钱不像以前那么容易赚了,但老蒋非常乐观。“苦是苦,但一家人在一起是幸福的,幸福的,和平的。有工作就做,没生活就休息,做点运动。”老蒋的儿子在外面工作。他和妻子、儿媳及女儿住在中南路。他说,最快乐的时光是每天完成工作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最自豪的是他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市民的赞扬和真诚的微笑。(记者郝浩)

来源:重庆新闻

标题:烈日下的三轮车夫

地址:http://www.ccqdqw.cn/cqyw/17965.html